1、09)、醉里挑灯看剑
2、07)、一路荒凉如歌
3、(1)金庸客栈:所属于新浪论坛历史文化社区,成立于1996年,主要分为武侠小说讨论、影视评论与原创小说等版块,众多当下负有盛名的网络写手都曾混迹其中。http://club.history.sina.com.cn/forum-24-8html
4、27)、回眸笑花斩刺
5、(13)“玄幻西游派”多以“起点中文网”为主要平台,其中,《朱雀记》《重生成妖》《重生西游》《黑风老妖》等作品均名列“起点中文网”总点击排行榜的前1000名,每一部小说的点击量都在400万以上。
6、96)、一个人的烟火(梦幻西游6字诗意网名)。
7、梦醒云起(梦幻西游6字诗意网名)。
8、[6]腾讯网游《斗战神》以小说《悟空传》为背景蓝本,并由今何在担任其世界观架构师。
9、15)、青梅吃了竹马
10、16)、深府石板幽径
11、夜微凉雨轻伤
12、从《大话西游》到《悟空传》,其油滑、戏谑、桀骜不驯的腔调收获了一大批追随者,也开启了网络西游故事的一个重要脉络,即“大话西游派”,主要包括《唐僧传》(明白人,2001)、《沙僧日记》(林长治,2002)、《唐僧情史》(慕容雪村,2003)等。这些作品延续了周星驰“解构一切,除了爱情”的“大话”风格,即便主角换成了唐僧、八戒、沙僧,他们的人生观也是一样的,他们不想成佛,只想做个俗人,尝遍人世间的爱恨嗔痴。
13、于是,文本中的“成长”或可解读为个体对外部世界的适应,解读为纯洁心灵对“丛林法则”的服膺,孙悟空获得“成长”的前提正是对既有秩序的认可。作为《悟空传》的基本叙事策略,“成长”无疑是对《西游记》的一次缝合式改写,其缝合对象在文本层面是“闹天宫”与“取经记”的断裂,在意识形态层面则是中国“独生子女一代”的心灵创伤。
14、再回到文本内部,综合周星驰电影的一贯风格,有人将“大话”定义为“解构一切,除了爱情”作为“准网络时代”的重要文本,《大话西游》解构了一切关于崇高的表述,这尤其表现为孙悟空形象的降落,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,他只是活得“像一条狗”的山贼。可到了结尾,孙悟空竟然恢复了本相,他穿着盔甲踩着七彩祥云,上演一出英雄救美的高潮戏,那一刻,“爱情”被陡然拔升至理想主义的高度,被重建为某种“崇高”。“解构一切,除了爱情”,这一定义切中肯綮地描述出《大话西游》所内蕴的“时代精神”:一面是自王朔以降的“躲避崇高”(6)(或曰虚无主义),另一面却是对美好爱情的诗意向往(或曰理想主义)。当然,极度的理想主义者很容易转化为极度的虚无主义者,因为他们的理想总是太美太脆弱,一旦遭遇现实的冲击,便碎了一地,随即陷入冷漠、自私、玩世不恭的信仰真空状态。如果说,当下中国青春文化的症结之一正是“小时代的犬儒主义”那么这种犬儒主义在十余年前的《大话西游》中,恐怕还没那么决绝。至少,他们还信仰爱情。
15、94)、渡你眉目河川
16、他又能战胜什么?他除了毁灭什么也做不了了。(24)
17、(21)金紫千:《也谈〈西游记〉的主题》,《文史哲》,1984年3月。
18、在中国,“独生子女一代”大多具有城市家庭背景,从小衣食无忧,因而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射于自我,关注“存在”的意义。从小到大,他们一直是家庭的中心,一直背负着父母双亲(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)的情感负荷,因此,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总是受到诸多制约,他们必须在内部理想与外部期待之间苦苦周旋,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令人窒息的生存焦虑。对独生子女一代来说,他们只是“看上去很美”而已,在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高压之下,他们的“自由”其实相当有限,那种囚禁感也就是今何在所说的“转圈”:
19、为迩独战天下
20、 因此,仍需感谢《悟空传》,感谢那些让我们感受到“青春的羁绊”的网络西游故事,它们不仅开启了当代中国文学的“网络生命”,更询唤出一批对自身主体性保持警觉的网文读者,只要他们还能意识到“我”的存在,只要他们还能感知到“我”与“世界”的矛盾冲突,他们就持存着改变世界的最后可能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《西游记》得以跨越古典时代,成为网络时代的不朽经典。
21、81)、柳叶眉霓裳影
22、十年后,今何在将“西游”阐释为“道路”,这实在意味深长。这段“肺腑之言”至少包含两种意思:其一是时间的维度,即人生必将虚无,理想终将逝去,故“西游”的基调一定是悲观的;其二是空间的维度,即“在路上”的真义不在终点,而在道路本身,不求结果,只问过程,于是“西游”又被裹上了一层糖衣。今何在用所谓的“在路上”提醒读者:与其在“小时代”中渴求“大人物”,不如在“大悲观”中保持“小乐观”。这种化“大悲观”为“小乐观”的鸡汤逻辑,不仅是对“在路上”这一能指意涵的混淆,更是对1960年代历史文化语境的降维表述。在此,我们有必要把“在路上”视作一种“话语”,并对其进行知识谱系考察,因为任何话语的形成都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,解析其历史嬗变,才能洞见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变革。“在路上”首先是美国作家杰克·凯鲁亚克的一部长篇小说。《在路上》(1957)描绘了战后美国青年浑浑噩噩的精神空虚,它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“垮掉的一代”的代表作品,其核心文化症候是自由与反叛,是对一切秩序、规范的彻底拒绝。同时,“在路上”又联系着诞生于二战后、鼎盛于1960年代的一种美国电影类型,即“公路片”,尤以《邦妮和克莱德》(1967)与《逍遥骑士》(1969)为代表。“公路片”以汽车或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,旨在用路途来表达人生感悟,主角往往因生活挫败而展开一段自我放逐的心路历程,其文化底色依然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青年的反秩序诉求。
23、巴黎樱东京雪
24、冬风萧瑟
25、103)、倘若沧海桑田
26、乱世惊梦
27、 《悟空传》:网络时代的“公路小说”
28、100)、流晚涵相怼怨
29、2000年,今何在开始在新浪社区“金庸客栈”(1)发表连载小说《悟空传》,共二十章。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即引发网友热捧,并获奖无数:在“榕树下”举办的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奖中,《悟空传》获得最佳小说奖和最佳人气小说奖;在“起点网”第一届网络文学天地人三榜的评选中,《悟空传》名列天榜;后来,《悟空传》又入选了《新京报》评出的“网络文学十年十本书”并名列第评委称其“缔造了国人对网络文学的‘第一印象’,也许正因为这‘第一印象’还不错,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开始流行开来”作为“网络第一书”,《悟空传》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。
30、在神圣的黑夜,他走遍大地。
31、(31)“后青春期”指青春期过后却尚未成熟的过渡状态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,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2008年台湾摇滚乐团“五月天”的专辑《后青春期的诗》中。2009年5月,台湾作家九把刀又出版了同名小说。参阅拙文:《后青春期的网络文化寓言——试解读网络文学视阈内的“孙悟空”形象》,《网络文学评论》第4辑。广州:花城出版社,2013年。
32、0丢了幸福的人
33、(5)《新新人类体味生活的另类文化——“大话”文风在流行》,搜狐文教频道,2001年6月28日。
34、《悟空传》的结局是一场烧了七天的“天宫大火”,不只孙悟空杀死了自己,天地间的一切都被焚毁,西游也随之成为如烟往事。那些叛逆的主体不复存在了,可天地间的秩序却重新凝聚。原来,我们终究改变不了世界,到头来,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:
35、52)、两耳就是菩提
36、墙头等红杏 散发弄扁舟
37、今夜谁无眠 冠盖满京华
38、38)、青丝半掩眉砂
39、而现在,他具备着令人恐惧的力量,却更感到自己的无力。
40、14)、月夜舞尽离殇
41、18)、西瓜凉了夏天
42、《悟空传》的故事主线依然是西天取经路,但与《西游记》不同,《悟空传》重在写“心理”而非“行动”。也就是说,这不是关于九九八十一难的历险故事,而是师徒五人叩访真经的心路历程。作者深入剖析了每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,并始终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——为何成佛?如何成佛?何苦成佛?
43、17)、花如雪、泪已尽
44、关﹢情
45、(23)施战军:《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06年11月。
46、40)、柒染划破泪浅
47、落花无声谁怜
48、“贫困时代的诗人”,驯顺的孙悟空,还有作者今何在,他们其实是三位一体的。事实上,《悟空传》写成于今何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,在这个有趣的人生结点上,今何在创造了一组西天取经的人物群像,他们恰好也是世纪之交中国青年的社会镜像:“大智若愚坚持理想的唐僧,深深掩藏感情与痛苦的猪八戒,迷失自我狂躁不安的沙僧,还有那只时狂时悲的精神分裂的猴子。”(8)今何在以自叙传抒情的方式替那一代青年人苦苦追问:如何才能在“小时代”做个“大人物”?正是对“大”的追问,使得《悟空传》突破了《大话西游》的既有框架,周星驰舍不得解构的那份爱情,被今何在化归于“理想”之下。2011年的再版序言中,今何在将“理想”视作整部小说的主题词:“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,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,而不是我们一些改编作品里面表现的那样,就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一个平庸的故事。”(9)以“理想”为名义,《悟空传》的核心焦虑不再是“一份真挚的爱情”,而是关乎存在,关于人为什么活着。从赞美爱情到伤悼理想,《悟空传》把《大话西游》的“心理年龄”陡增了几岁,而这个微妙的年龄差,恰是大学生从走进校园到走向社会的几年之间。只有当他们走出象牙塔之后,“理想”才真正成了一个“问题”,成了永远在消逝中并且永远被回溯性建构的“创伤性内核”,因而“理想”也就能真正有效地生产阅读快感。
49、(19)李彬:《从反叛圣歌到心灵鸡汤——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保守主义家庭观回归与公路电影转型》,《贵州大学学报·艺术版》,2013年9月。
50、肠断白萍洲 独倚望江楼
51、烟︿花寂凉
52、01)、末绯青鸢黛始
53、绝口不提从前
54、06)、听我讲完余生
55、悲伤逆流成河
56、08)、温柔似你眉眼
57、33)、时光飞逝而去
58、作者对命运的执著追问,使得《悟空传》的人物群像立体而饱满:“唐僧是带着五百年前记忆的如来弟子金蝉子,他为了指出佛祖的谬误不惜放弃一切所得的功业再次转世寻求真理,他是个真理的执着者;孙悟空成了忘记齐天大圣为何物,一心只为成仙的乖猴儿,一个为目标而非理想奋斗的人;猪八戒由于不肯放弃前世的记忆而根本不相信玉帝,却又不得不按照玉帝的指示护送唐僧西游,一路上,他揣着明白装糊涂,辛酸种种都被他当做笑话在不经意中表达,他是生活中那类不得已而必须为之的人;最悲剧的是沙僧,为救王母娘娘打碎了琉璃盏被贬下凡,自以为努力找回琉璃盏的所有碎片就可以重回天界,殊不知玉帝贬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他监视悟空,一生辛苦却不知为何忙碌的人;再算上一只为爱痴狂的白马,五个人组成的西游团队正可以代表一个社会,而五个人的结局也无不暗示了社会人的最终结局——无法超越的社会存在和宿命的悲剧。”(15)读者“林间的猴子”把小说主题归纳为“宿命”二字,这在《悟空传》的粉丝评论中极具代表性,“宿命”也是最常被读者粉丝提及的关键词之一。所谓“宿命”,是指生命的局限性,即我们的青春敌不过衰老的局限,我们的自由意志也敌不过社会规训的局限。《悟空传》里的角色之所以给人宿命悲剧感,正因为他们的根本理想不是“成佛”,“成佛”不过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规定,他们知道“西游”是虚伪的,但却无力抗拒。
59、(2)轻钢、秋水:《十年十书从〈悟空传〉到〈鬼吹灯〉》,《新京报》,2008年7月26日。
60、在这场自我与外部世界旷日持久的较量之中,曾经无比倔强的自我终于败下阵来,这是“老男孩”们无法改写的结局。说来说去,其实“天宫大火”烧死的只有自己,如此悲情的不可抗力灾难无非是为叛逆者的“皈依”提供一个契机,使他们能够“不失尊严”地妥协。“我来过,我奋战过,我深爱过,我不在乎结局”,这四句自我激励之所以简洁有力、感动人心,正缘自其残忍的过去时态,而与之相对的,正是“我”丧失行动力的现在时态。所以,《后会无期》的片尾曲一定是“平凡之路”,因为那些叛逆少年除了融入主流社会之外,似乎别无选择,听上去,那歌词更像是对《悟空传》结尾的复现:“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/也穿过人山人海/我曾经拥有着一切/转眼都飘散如烟/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/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。”
61、怪我入戏太深
62、人不狠站不稳
63、秋萝茗瑰缘 挚瑶满夙缘
64、碎语浅吟海誓、追忆年华似水、胭脂染了红楼。
65、 西游“同人”:从“大话西游派”到“玄幻西游派”
66、毫无疑问,这是《悟空传》最悲情也最动人的段落之借由孙悟空的内心独白,今何在从根本上取消了“西游”的合法性,质疑了“成佛”的正面价值,最终收束于繁华落尽的虚无主义情调,极具煽动性。然而,我们必须追问的是:明知骗局,何必西游?当“成佛”沦为“理想”的反义词,当“西游”沦为自甘平庸与自我放逐,孙悟空为何不能像从前一样奋起反抗呢?他为什么毫无行动力?困住其无边法力的“紧箍咒”究竟是什么?在这个意义上,对秩序的服膺与忍受(而非反抗),才是《悟空传》的真正命题。对此,今何在于文本中给出的解释是“失忆”,即由于失去“大闹天宫”的前世记忆,孙悟空便忘记了自己是谁,所以才会驯服得像一条狗。可正如《大话西游》一样,这种“前世今生”的叙事策略(或曰修辞)不过是为了延宕那个脚踏七彩祥云、现出悟空真身的高潮戏时刻,而所谓“失忆”也不过是一种“选择性遗忘”,是精神分析意义上的“压抑”。对于“大闹天宫”,孙悟空无法想起,也不愿想起,因为“抵抗”的逻辑在当今世界已然不再可能。《悟空传》对抵抗性记忆的放逐,正是它与现实达成和解的前提,只有忘记“大闹天宫”,才能安心“西天取经”。
67、[1]金庸客栈:所属于新浪论坛历史文化社区,成立于1996年,主要分为武侠小说讨论、影视评论与原创小说等版块,众多当下负有盛名的网络写手都曾混迹其中。
68、一边“躲避崇高”,一边“造访神祇”,《悟空传》继承了《大话西游》的“精神分裂症”——在渎神与敬神之间,在“小时代”与“大人物”之间,文本自身构成了一种张力。其实,荷尔德林的诗并没有写完,今何在隐去的后四句诗或许更能说明问题: